查看原文
其他

隐患治理丨“坡改平”——解决道路冲坡问题

洋柒郞霸羮 两拐丨交通安全知识传播者
2024-11-10

两拐

15万交通管理专业人员关注,每天5分钟,轻松学业务。

“坡改平”解决道路冲坡问题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G330与S103交叉口


一、道路基本情况及隐患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G330洞合线(庐江段)与 S103 (合黄路)交口,位于庐江县同大镇,桩号为 K920+000。G330 洞合线(庐江段)路线总体呈南北走向,等级为一级公路,路面宽度23m,路基宽度24 .5m,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速度为80km/h。S103(合黄路)是连接庐江县同大镇和盛桥镇的一条主要道路,交口东侧通往盛桥镇,为三级道路,路面宽度为 7m;交口西侧通往同大镇,为二级道路,路面宽度为12m; 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速度为60km/h。经调查,该路口交口 车辆日均流量达到 1.2 万辆,为重交通载荷等级,早中晚高峰 期车流量较大。

自2017年以来,已发生交通事故18起,其中伤人事故8起,造成10人受伤,系事故多发路口。

(二)

主要问题

1、支路纵坡过大。路口西侧25m范围内,纵坡为 3.9% (不 满足路线设计规范要求) ,纵坡过大, 造成车辆视距受阻,非机动车“冲坡”现象严重, 极易引发事故;

2、路口处转弯半径过小。该路口西北和东南角转角半径约为10m,东北和西南转角半径约为5m,右转车辆易与非机动车 发生交通事故;

3、路口中央分隔带间距不足。根据现状中分带设置位置,车辆左转弯半径约为5m ,左转弯车辆易撞路侧波形梁护栏。

4、道路视距不良。路口处景观树木过于茂密,一定程度阻碍行车视距;

5、路口渠化不合理。该路口是同大镇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通道,且沿线交通量较大,道路渠化不合理,标志标线缺失,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事故概率增加。


二、优化方案

(一) 

治理思路

对坡度过大支路进行降坡处理,消除视线盲区,防止车辆 冲坡现象;扩大中分带开口和道路开口,增加转弯半径;清除 “三角区”内杂草树木,改善行车视距;增设非机动车道,明确路权,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

(二)

设计图


(三)

具体措施

1、支路“坡改平”。对西侧支路 40m 范围内进行降坡处理,在保障 20m 范围内满足 3%的前提下顺接 20m。

2、调整转弯半径。将路口西北和东南角转弯半径由 10m调整为 30m;东北和西南转弯半径由 5m 调整为 15m。

3、调整中分带开口大小。将中央分隔带开口大小由 22m调整为 45m,确保左转弯半径达到 15m。调整后 G330 上渐变段和展宽段由 50m 和 70m 变成 50m 和 57m,为满足 G330 渐变段和展宽段长度需求,对该处进行限速控制,其限速方式为:从上一个交口开始,进行双向限速 60km/h 设置。

4、清除“三角区”内杂草树木。两相交公路间,由各自引道视距组成的三角区域内不得存在任何有障碍通视的物体。将通视三角区内的乔木、灌木移栽。

5、增设非机动车道。该路口往庐江方向非机动车流量较大,因此在路口西南角处增设 3m 非机动车道。


三、效果对比分析

(一)

有效解决支路坡度过大问题

(二)

有效解决路口转弯半径过小问题

(三)

有效解决车辆降速问题

(四)

有效解决路口标志标线缺失问题

(五)

有效解决行车视线受阻的问题

(六)

治理后航拍效果


四、实际效果

通过对该路口降坡、拓宽处理,完善相关标志标牌标线,路口行车视线良好,车辆、行人通行有序畅通,显著地提升了路口的安全性。改善后该路口未发生交通事故,治理效果明显,达到隐患治理、预防交通事故的目的。


五、案例总结

该路口治理的成功经验适用于国道与其它被交道路高程和宽度不一致,中分带开口、转角过小的隐患路段,通过对路口降坡处理,对遮挡行车视线的绿化障碍物彻底清除,增大转弯半径,改善了行车视距,让存在冲突的车辆能提前发现彼此,及时采取避让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同时,进一步渠化交通组织,完善路口标志、标线,在主路增设减速震荡标线等设施,让驾驶人从“视觉”和“体感”上受到减速提醒。针对非机动车转弯需求量较大,易与直行车辆发生事故的问题,通过增设单独右转非机动车道,从根源上消除了安全隐患。综上所述,对此类型路口隐患治理的经验可复制到其它路口,具备推广意义。


加小编微信进群

长按关注公众号

两拐专注交通安全管理

不忘从警初心,永葆见习心态。

QQ群389240004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两拐丨交通安全知识传播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